使用 CoreDNS 来应对 DNS 污染
CoreDNS 是新晋的 CNCF 孵化项目,前几天已经从 CNCF 正式毕业,并正式成为 Kubernetes 的 DNS 服务器。CoreDNS 的目标是成为 cloud-native 环境下的 DNS 服务器和服务发现解决方案,即:
Our goal is to make CoreDNS the cloud-native DNS server and service discovery solution.
它有以下几个特性:
插件化(Plugins)
基于 Caddy 服务器框架,CoreDNS 实现了一个插件链的架构,将大量应用端的逻辑抽象成 plugin 的形式(如 Kubernetes 的 DNS 服务发现,Prometheus 监控等)暴露给使用者。CoreDNS 以预配置的方式将不同的 plugin 串成一条链,按序执行 plugin 的逻辑。从编译层面,用户选择所需的 plugin 编译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使得运行效率更高。CoreDNS 采用 Go 编写,所以从具体代码层面来看,每个 plugin 其实都是实现了其定义的 interface 的组件而已。第三方只要按照 CoreDNS Plugin API 去编写自定义插件,就可以很方便地集成于 CoreDNS。
配置简单化
引入表达力更强的 DSL,即
Corefile
形式的配置文件(也是基于 Caddy 框架开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区别于
kube-dns
,CoreDNS 编译出来就是一个单独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内置了 cache,backend storage,health check 等功能,无需第三方组件来辅助实现其他功能,从而使得部署更方便,内存管理更为安全。
其实从功能角度来看,CoreDNS 更像是一个通用 DNS 方案(类似于 BIND),然后通过插件模式来极大地扩展自身功能,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比如 Kubernetes)。正如官方博客所说:
CoreDNS is powered by plugins.
1. Corefile 介绍
Corefile
是 CoreDNS 的配置文件(源于 Caddy 框架的配置文件 Caddyfile),它定义了:
server
以什么协议监听在哪个端口(可以同时定义多个 server 监听不同端口)server 负责哪个
zone
的权威(authoritative)DNS 解析server 将加载哪些插件
常见地,一个典型的 Corefile 格式如下所示:
ZONE:[PORT] {
[PLUGIN] ...
}
ZONE : 定义 server 负责的 zone,
PORT
是可选项,默认为 53;PLUGIN : 定义 server 所要加载的 plugin。每个 plugin 可以有多个参数;
比如:
. {
chaos CoreDNS-001
}
上述配置文件表达的是:server 负责根域 .
的解析,其中 plugin 是 chaos
且没有参数。
定义 server
一个最简单的配置文件可以为:
.{}
即 server 监听 53 端口并不使用插件。如果此时在定义其他 server,要保证监听端口不冲突;如果是在原来 server 增加 zone,则要保证 zone 之间不冲突,如:
. {}
.:54 {}
另一个 server 运行于 54 端口并负责根域 .
的解析。
又如:
example.org {
whoami
}
org {
whoami
}
同一个 server 但是负责不同 zone 的解析,有不同插件链。
定义 Reverse Zone
跟其他 DNS 服务器类似,Corefile 也可以定义 Reverse Zone
(反向解析 IP 地址对应的域名):
0.0.10.in-addr.arpa {
whoami
}
或者简化版本:
10.0.0.0/24 {
whoami
}
可以通过 dig
进行反向查询:
$ dig -x 10.0.0.1
使用不同的通信协议
CoreDNS 除了支持 DNS 协议,也支持 TLS
和 gRPC
,即 DNS-over-TLS 和 DNS-over-gRPC 模式:
tls://example.org:1443 {
#...
}
2. 插件的工作模式
当 CoreDNS 启动后,它将根据配置文件启动不同 server ,每台 server 都拥有自己的插件链。当有 DNS 请求时,它将依次经历如下 3 步逻辑:
如果有当前请求的 server 有多个 zone,将采用贪心原则选择最匹配的 zone;
一旦找到匹配的 server,按照 plugin.cfg 定义的顺序执行插件链上的插件;
每个插件将判断当前请求是否应该处理,将有以下几种可能:
请求被当前插件处理
插件将生成对应的响应并回给客户端,此时请求结束,下一个插件将不会被调用,如 whoami 插件;
请求被当前插件以 Fallthrough 形式处理
如果请求在该插件处理过程中有可能将跳转至下一个插件,该过程称为 fallthrough,并以关键字
fallthrough
来决定是否允许此项操作,例如 host 插件,当查询域名未位于 /etc/hosts,则调用下一个插件;请求在处理过程被携带 Hint
请求被插件处理,并在其响应中添加了某些信息(hint)后继续交由下一个插件处理。这些额外的信息将组成对客户端的最终响应,如
metric
插件;
3. CoreDNS 如何处理 DNS 请求
如果 Corefile 为:
coredns.io:5300 {
file db.coredns.io
}
example.io:53 {
log
errors
file db.example.io
}
example.net:53 {
file db.example.net
}
.:53 {
kubernetes
proxy . 8.8.8.8
log
health
errors
cache
}
从配置文件来看,我们定义了两个 server(尽管有 4 个区块),分别监听在 5300
和 53
端口。其逻辑图可如下所示:
每个进入到某个 server 的请求将按照 plugin.cfg
定义顺序执行其已经加载的插件。
从上图,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尽管在
.:53
配置了health
插件,但是它并为在上面的逻辑图中出现,原因是:该插件并未参与请求相关的逻辑(即并没有在插件链上),只是修改了 server 配置。更一般地,我们可以将插件分为两种:Normal 插件:参与请求相关的逻辑,且插入到插件链中;
其他插件:不参与请求相关的逻辑,也不出现在插件链中,只是用于修改 server 的配置,如
health
,tls
等插件;
4. 在 MacOS 上部署 CoreDNS
既然 CoreDNS 如此优秀,我用它来抵御伟大的防火长城岂不美哉?研究了一圈,发现技术上还是可行的,唯一的一个缺点是不支持使用代理,不过你可以通过 proxychians-ng 或 proxifier 来强制使用代理。下面开始折腾。
安装
CoreDNS 是 golang 写的,所以只需要下载对应操作系统的二进制文件,到处拷贝,就可以运行了。
下面统统以 MacOS 为例作讲解。
$ cd ~/Downloads
$ wget https://github.com/coredns/coredns/releases/download/v1.4.0/coredns_1.4.0_darwin_amd64.tgz
$ tar zxf coredns_1.4.0_darwin_amd64.tgz
$ mv ./coredns /usr/local/bin/
这里补充一句,CoreDNS 的二进制版本已经安装了所有的插件(plugins),不需要你自己编译。推荐下载二进制版本。
配置
要深入了解 CoreDNS,请查看其文档,及 plugins 的介绍。下面是我的配置文件:
$ cat <<EOF > /usr/local/etc/Corefile
. {
hosts {
fallthrough
}
forward . tls://8.8.8.8 tls://8.8.4.4 {
tls_servername dns.google
force_tcp
max_fails 3
expire 10s
health_check 5s
policy sequential
except www.baidu.com
}
proxy . 117.50.11.11 117.50.22.22 {
policy round_robin
}
cache 120
reload 6s
log . "{local}:{port} - {>id} '{type} {class} {name} {proto} {size} {>do} {>bufsize}' {rcode} {>rflags} {rsize} {duration}"
errors
}
EOF
hosts :
hosts
是 CoreDNS 的一个 plugin,这一节的意思是加载/etc/hosts
文件里面的解析信息。hosts 在最前面,则如果一个域名在 hosts 文件中存在,则优先使用这个信息返回;fallthrough : 如果
hosts
中找不到,则进入下一个 plugin 继续。缺少这一个指令,后面的 plugins 配置就无意义了;forward :这是另外一个 plugin。
.
代表所有域名,后面的 IP 代表上游 DNS 服务器的列表。按照什么顺序溯源,由下面的 policy 指令决定;tls://8.8.8.8 : 这里表示使用 DNS-over-TLS 协议访问 8.8.8.8。同时还需要通过
tls_servername
指定 DNS 名称。force_tcp : 强制使用 TCP 协议溯源。这要求上游 DNS 必须支持 TCP 协议;
expect :指定哪些域名不按照本 plugin 配置溯源。这里主要用来排除国内的域名,然后通过下面的 proxy 转到国内的 DNS 进行解析。这里被排除的域名只填了一个
www.baidu.com
,后面我们再通过脚本填上所有的国内域名;proxy : 解析
forward
中被排除的域名。.
代表所有域名,后面的 IP 代表上游 DNS 服务器的列表,这里我选择的是 onedns。按照什么顺序溯源,由下面的 policy 指令决定;cache : 溯源得到的结果,缓存指定时间。类似 TTL 的概念;
reload : 多久扫描配置文件一次。如有变更,自动加载;
log : 打印/存储访问日志。日志格式参考:https://coredns.io/plugins/log/;
errors : 打印/存储错误日志;
讲一下我自己的理解:
配置文件类似于 nginx 配置文件的格式;
最外面一级的大括号,对应『服务』的概念。多个服务可以共用一个端口;
往里面一级的大括号,对应 plugins 的概念,每一个大括号都是一个 plugin。这里可以看出,plugins 是 CoreDNS 的一等公民;
服务之间顺序有无关联没有感觉,但 plugins 之间是严重顺序相关的。某些 plugin 必须用
fallthrough
关键字流向下一个 plugin;plugin 内部的配置选项是顺序无关的;
从 plugins 页面的介绍看,CoreDNS 的功能还是很强的,既能轻松从 bind 迁移,还能兼容 old-style dns server 的运维习惯;
从 CoreDNS 的性能指标看,适合做大型服务。
定时更新国内域名列表
编写一个 shell 脚本,用来更新 Corefile 中排除的国内域名列表:
$ brew install gnu-sed
$ cat <<EOF > /usr/local/bin/update_coredns.sh
chinadns=$(curl -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felixonmars/dnsmasq-china-list/master/accelerated-domains.china.conf|awk -F "/" '{print $2}')
touch update_coredns.sed && echo "" > update_coredns.sed
for i in $chinadns; do echo "/except/ s/$/ $i/" >> update_coredns.sed; done
gsed -i "s/\(except\).*/\1/" /usr/local/etc/Corefile
gsed -i -f update_coredns.sed /usr/local/etc/Corefile
EOF
$ sudo chmod +x /usr/local/bin/update_coredns.sh
先执行一遍该脚本,更新 Corefile 的配置:
$ /usr/local/bin/update_coredns.sh
然后通过 Crontab
制作定时任务,每隔两天下午两点更新域名列表:
$ crontab -l
0 14 */2 * * /usr/local/bin/update_coredns.sh
开机自启
MacOS 可以使用 launchctl 来管理服务,它可以控制启动计算机时需要开启的服务,也可以设置定时执行特定任务的脚本,就像 Linux crontab 一样, 通过加装 *.plist
文件执行相应命令。Launchd 脚本存储在以下位置, 默认需要自己创建个人的 LaunchAgents
目录:
~/Library/LaunchAgents
: 由用户自己定义的任务项/Library/LaunchAgents
: 由管理员为用户定义的任务项/Library/LaunchDaemons
: 由管理员定义的守护进程任务项/System/Library/LaunchAgents
: 由 MacOS 为用户定义的任务项/System/Library/LaunchDaemons
: 由 MacOS 定义的守护进程任务项
我们选择在 /Library/LaunchAgents/
目录下创建 coredns.plist
文件,内容如下:
<plist version="1.0">
<dict>
<key>Label</key>
<string>coredns</string>
<key>ProgramArguments</key>
<array>
<string>/usr/local/bin/coredns</string>
<string>-conf</string>
<string>/usr/local/etc/Corefile</string>
</array>
<key>StandardOutPath</key>
<string>/var/log/coredns.stdout.log</string>
<key>StandardErrorPath</key>
<string>/var/log/coredns.stderr.log</string>
<key>KeepAlive</key>
<true/>
<key>RunAtLoad</key>
<true/>
</dict>
</plist>
设置开机自动启动 coredns:
$ sudo launchctl load -w /Library/LaunchAgents/coredns.plist
查看服务:
$ sudo launchctl list|grep coredns
61676 0 coredns
$ sudo launchctl list coredns
{
"StandardOutPath" = "/var/log/coredns.stdout.log";
"LimitLoadToSessionType" = "System";
"StandardErrorPath" = "/var/log/coredns.stderr.log";
"Label" = "coredns";
"TimeOut" = 30;
"OnDemand" = false;
"LastExitStatus" = 0;
"PID" = 61676;
"Program" = "/usr/local/bin/coredns";
"ProgramArguments" = (
"/usr/local/bin/coredns";
"-conf";
"/usr/local/etc/Corefile";
);
};
大功告成,现在你只需要将系统的 DNS IP 设置为 127.0.0.1
就可以了。
验证
$ dig www.google.com
; <<>> DiG 9.10.6 <<>> www.google.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NOERROR, id: 49942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6,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4096
;; QUESTION SECTION:
;www.google.com. IN A
;; ANSWER SECTION:
www.google.com. 64 IN A 108.177.97.147
www.google.com. 64 IN A 108.177.97.105
www.google.com. 64 IN A 108.177.97.106
www.google.com. 64 IN A 108.177.97.103
www.google.com. 64 IN A 108.177.97.104
www.google.com. 64 IN A 108.177.97.99
;; Query time: 0 msec
;; SERVER: 127.0.0.1#53(127.0.0.1)
;; WHEN: Wed Mar 06 13:23:31 CST 2019
;; MSG SIZE rcvd: 223
搞定。
5. 参考资料
https://zhengyinyong.com/coredns-basis.html